“一代代的追尋者青絲化白雪,一輩輩的科技人情鑄邊關戀,青春無悔,生命無怨……”國家博物館首次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推出《協(xié)同創(chuàng)新 自立自強——“兩彈一星”精神展》。步入展廳,一首《馬蘭謠》響起,110件(套)文物、藝術作品和模型,510張圖片及影像視頻等生動展現(xiàn)一幅“群英譜”,闡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隨后,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從茫茫戈壁到浩瀚宇宙,正是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下,中國航天才會昂首闊步。
觀展·解碼
24字“兩彈一星”精神 融入展覽標題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如何呈現(xiàn)這24個字的豐富內涵?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龔青說,此次展覽共劃分為6大部分、13個單元,并非全景式展現(xiàn)“兩彈一星”歷史,而是在兼顧時序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專題的設計,“兩彈一星”精神的24個字就直接構成了展覽中三個部分的標題,在每個專題中,通過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來揭示主題。
“精神,乍聽之下有些虛,但是,精神總會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動和實踐中。”龔青說,把人做的事展現(xiàn)出來,參觀者自然就能感受到這股精神,能對“偉大事業(yè)孕育了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了偉大事業(yè)”這句話生出更多感觸。
從功勛到普通建設者 照片講述英雄故事
當年,義無反顧投身“兩彈一星”事業(yè)的,有國內頂級的科學家、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專家,他們隱姓埋名干驚天動地事,也有成千上萬舍家為國的普通建設者。展覽多視角呈現(xiàn)了“群英譜”。在展廳內,觀眾不僅能細讀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無私奉獻的故事,也能通過多媒體互動等方式,找到同時代核工業(yè)、航天及中科院系統(tǒng)近150位科技專家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身影。
“歷史照片是近現(xiàn)代史題材展陳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直觀、真實記錄歷史瞬間和歷史場景的照片,具有文獻資料和實物無法替代的作用?!饼徢嘟忉?,此次展覽的特色之一,在于薈萃了較為豐富且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無聲講述著這些可愛可敬的無名英雄的故事。
展廳里一張照片上,有一群奔向“蘑菇云”的背影。原子彈爆炸后,核試驗基地的取樣人員需要第一時間進入爆炸區(qū)域,冒著被放射性物質照射,甚至犧牲生命的危險,收集爆炸產(chǎn)物樣品,把效應物等搶回來進行處理和分析。首次核試驗時,取樣人員身著笨拙厚重的防化服裝、頭戴防毒面具,奮力奔跑進入試驗場的場景,被鏡頭記錄。照片中,這些毅然前行的身影,甚至辨別不清誰是誰,但正是他們,保證了我國首次核試驗中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shù)據(jù)完整、準確。
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書
還有一張照片拍下了6位美麗的姑娘。照片上,她們笑容燦爛,身后是一片茫茫戈壁。核試驗基地有一個地方叫“木蘭村”,一批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女科技干部居住在這里,被親切地稱為“核大姐”。當很多同齡人沉醉于花前月下的美好時光時,她們卻把自己全部的時間和愛都奉獻給了核試驗事業(yè)……
英雄們協(xié)同攻關,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從金銀灘草原到馬蘭基地 沉浸式場景再現(xiàn)
“兩彈一星”研制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他們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在大漠戈壁和深山峽谷中為“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建設日夜奮戰(zhàn)。
在突出人物故事的同時,展覽還注重營造沉浸式的觀展氛圍。
展廳內,一處金銀灘草原模擬場景,帶領觀眾穿越時光,“走進”研制隊伍的工作基地——渺無人煙的草原上,立著孤零零的三頂帳篷。1958年下半年,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開工興建,二機部九局局長李覺任工程總指揮,帶領二三十人進駐金銀灘,搭起三頂帳篷,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開始了基地建設。從此,“金銀灘”這個地名從中國地圖上神秘“消失”,世代生活在這片草原的一千七百多戶牧民遷往外地。這里與國家的和平與安寧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此誕生?;氐募o念碑碑文記錄了這片土地的“功績”:在這塊1170平方千米的神秘禁區(qū)內,科研人員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彈、氫彈的尖端科學技術難關,成功地進行了16次核試驗,生產(chǎn)出多種型號戰(zhàn)略核武器裝備部隊,壯了國威、壯了軍威。
漫步展廳,伴隨著《馬蘭謠》的歌聲,一幅幅黑白照片映入眼簾,展示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專家解讀,它以盛開在羅布泊地區(qū)的馬蘭花命名,從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7月中國進行最后一次核試驗,馬蘭基地成功進行了45次核試驗。數(shù)萬名科研人員、部隊官兵和干部職工扎根戈壁,無私奉獻,鑄就了新中國的和平盾牌。
“‘兩彈一星’事業(yè)涉及的幾個基地,展覽中都有體現(xiàn),觀眾走進相應的場景,一定會有所觸動?!饼徢嗾f,讀了這么多人的故事,再聽到《馬蘭謠》時,她流淚了。
觀展·亮點
“王京”的木箱 從老物件看“兩彈一星”元勛
“我愿以身許國!”“只要國家需要,我就去做?!薄拔野盐业囊簧冀唤o了導彈事業(yè),我無怨無悔”……展覽專門為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開辟出了一塊區(qū)域,紅色的愛國誓言墻上,“兩彈一星”元勛們的句句心聲,讀來令人動容。
展柜里,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上面寫著“北京王京”等字樣。專家解釋,這是核物理學家王淦昌于1971年至1978年間,在四川綿陽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期間裝運資料使用的。1960年,王淦昌因發(fā)現(xiàn)了世界第一個反西格馬負超子而轟動國際物理學界,當時有不少科學家認為,他如果繼續(xù)自己的研究方向,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但是,他卻在自己名聲正盛之時,于1960年底悄然回國,參加核武器研究工作?!拔以敢陨碓S國”是他許下的諾言,“王京”便是他從1961年開始秘密投身核武器研究而使用的化名。此后的17年里,天才科學家王淦昌音訊全無,大漠深處卻多了一個叫“王京”的老頭兒。
展廳里,類似這樣樸實的老物件兒有很多:錢學森的信件和書籍,鄧稼先穿過的制服、用過的紅旗牌小臺扇,王淦昌記錄從事核武器研制基地到北京等地往返日程的筆記本……這些從側面展現(xiàn)了“驚天動地事”背后,一個個無私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決定命運”的鈾礦石 中國原子能事業(yè)“開業(yè)之石”
展覽第一部分,一塊黃黑相間的礦石在展柜中盡顯“鋒芒”,將時光拉回半個多世紀以前。
1954年秋,中國地質部在廣西發(fā)現(xiàn)了鈾礦,地質隊員采集的鈾礦石很快被帶進中南海,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匯報。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時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劉杰手持蓋革計數(shù)器進行探測演示,當儀器接近礦石發(fā)出“嘎嘎”的響聲時,與會領導人都感到十分欣喜——證明我國地下埋藏有鈾礦。毛澤東說:“這是決定命運的……”
鈾是實現(xiàn)核裂變反應的主要元素,是制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發(fā)展核工業(yè)的重要物質前提。但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沒有鈾礦地質事業(yè),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對鈾礦進行了零星的極其初步的探索。在當年的會議上,毛澤東聽取了李四光、錢三強和劉杰關于中國原子能科研研究現(xiàn)狀等問題的匯報講解,他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課,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xiàn)在到時候該抓了,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痹谶@次會議上,黨中央做出了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鑄盾堅固國防的戰(zhàn)略決策。
如今,這塊為中央領導反復討論、提供決策的礦石被譽為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開業(yè)之石”。此次展覽展出的是鈾礦石標本的1∶1復制件,原件珍藏于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
成都291信箱 909基地與外界通信唯一渠道
展覽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和展品,重在展現(xiàn)“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賡續(xù)。
中國核動力研究院捐贈了一個特殊的信箱——成都291信箱。1965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制基地(909基地)選址四川夾江。在一片荒蕪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白手起家,艱苦奮斗?;亟ㄔO初期,因保密需要,沒有具體地址。為保障基地的對外聯(lián)絡,成立了成都34郵電支局,郵箱為成都291信箱,郵政編碼610005。作為當年基地與外界通信的唯一渠道,它承載了基地三代人的記憶,也是核動力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重要物證。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wèi)星結構星、“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模型、“天宮一號”實驗艙模型……一件件展品展現(xiàn)我國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皟蓮椧恍恰本窦詈凸奈枇藥状袊耍瑢⒁淮淮鷤飨氯?。
觀展提示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6、南7展廳
票價:免費展期:
截止時間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