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印記 · 見證成華風采
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 | 第66期
上一期原成都電焊機廠技校,我們回顧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十萬大軍治沙河的盛況原成都電焊機廠技校,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這樣一片兩萬多平方米的原野上,一座座現代化的大工廠是如何拔地而起,為新中國輸送新鮮血液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經濟雖然薄弱,
但卻是工業(yè)崛起的時代,
幾千年的農業(yè)大國
從此開始邁向了工業(yè)強國之路。
今天的中國能從弱到強,
成都沙河是貢獻了綿薄之力的。
如果說把十萬大軍治理后的沙河比喻成一幢新建設的大房子,那么這幢房子就要進入住客了,那住客正是一座座現代化的大工廠。
軍工企業(yè)首先落戶沙河旁。
1953年,蘇聯(lián)政府援建中國的141個工業(yè)建設項目(以后又增加至156個),其中有三個首先落戶在成都東郊。這三個建設的軍工企業(yè)分別是784廠、719廠、715廠。
784廠,即國營錦江電機廠,由二機部十局副局長王士光率領中蘇專家組,在1954年最終將廠址選定在成都東城2.5千米處的二仙橋附近。當年11月,工廠專線鐵路開始修建。1956年,二機部批準了由蘇聯(lián)專家編制的工廠設計方案,蘇聯(lián)提供了主體工程設計圖和研制測高雷達與地空導彈配套產品的技術資料。1957年4月,784廠的第一個軍品開始試制,次年正式投入生產。如今工廠仍在老地方,是東郊僅存的一家未搬遷的軍工廠,現名為中電錦江信息產業(yè)有限公司。
719廠原名成都無線電廠,后更名為國營新興儀器廠。2003年工廠破產重組為成都航天通信有限公司。這個工廠是蘇聯(lián)援建的無線電通訊設備項目,最初主要是生產為飛機配套的導航通訊系列產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導航通訊工廠。1954年開始籌建,1955年在今二環(huán)路東二段北側田野上破土動工,1956年建成并試生產,1958年6月18日正式生產軍品。蘇聯(lián)派出了以戈爾什果為組長的32名專家組到廠工作。1959年,工廠接受研制地空導彈紅旗二號彈上和地面測試的配套產品任務,為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715廠,原名西南無線電廠,后更名為國營宏明無線電器材廠。這是一家集研發(fā)、生產電子元器件為主的大型綜合電子企業(yè)。工廠于1955年在圣燈寺開工建設,1958年正式建成生產,蘇聯(lián)派出了以高爾波夫為首的40余位專家到廠。
以上三個工廠是最早落戶在東郊的軍工企業(yè)。蘇聯(lián)援建項目增加至156個以后,又有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國光電子管廠、成都電機廠、成都量具刃具廠、國營光明器材廠、國營前鋒無線電儀器廠、國營新都機械廠、成都無縫鋼管廠等一批企業(yè)陸續(xù)到來。
在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當中,
一批軍工企業(yè)先后遷至成都東郊。
組建了國營亞光電工廠、
西南專用材料廠等。
在軍工建設的同一時期,從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批重點服務型企業(yè)和民用企事業(yè)也相繼落戶成都東郊。最早建成的是國營成都電廠,這是東郊所有企業(yè)的“先行官”,有了它的及時建成投產,沙河兩岸新興工業(yè)的能源需求才得到了有力保障。成都電廠也是蘇聯(lián)援建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2年由省市眾多電力專家組成的廠址選擇委員會經過反復論證,確定在當時的交通鄉(xiāng)所屬的跳蹬河建廠,經中央燃料工業(yè)部批準后,于1953年正式建成發(fā)電。1955年,國營成都電廠更名為成都熱電廠。
成都機車車輛廠在東郊工廠群中是特立獨行的一個,它距離沙河干流最遠,廠址在二仙橋以北沙河支流下澗漕旁,是鐵道部建立的一家大型機車修理廠。其前身是淮南煤礦屬下的九龍崗機車修理工廠,1951年曾遷往重慶九龍坡,1954年再次遷移成都,命名為成都機車車輛廠。
除此之外,四川棉紡織廠、四川抗生素廠、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等也陸續(xù)建成。
機械工業(yè)方面的一批民用企業(yè)與科研所也在六十年代相繼來到成都東郊。1964年,由上海電焊機廠內遷與成都電工器材廠合并組建了成都電焊機廠,廠址選擇在今二環(huán)路東一段與建設北路交匯處。1965年12月,一機部再將上海滾動軸承廠部分骨干人員與設備內遷成都,以充實、發(fā)展成都軸承廠。同年,上海電氣科學研究所的電焊機研究室內遷成都,建立成都電焊機研究所。與此同時,一機部還決定工具科學研究所由哈爾濱再次內遷成都,利用成都量具刃具廠的老車間舊址建起了辦公樓和試驗場。冶金部也在1965年,批準將成都冶金實驗廠作為北京鋼鐵研究院的分院,將工廠升格為部屬企業(yè)。
電焊機研究所、工具研究所、抗生素研究所與鋼鐵研究院西南分院,就是成都人常說的東郊的“三所一院”。
國家在沙河畔進行工業(yè)大布局的同時,中高等教育也從未缺席。五十年代建立多所技校,為東郊各工廠培養(yǎng)了最早一批有知識的技術工人原成都電焊機廠技校;七十年代后,更是每個工廠都陸續(xù)辦起了技校,從而保證了工廠后繼人才的來源。
沙河之濱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可以說是專為東郊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員而興辦起來的,各工廠頂梁的工程技術骨干不少出自該校。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昔日的“成電”已經成為名聞全國的重點高?!半娮?a href="http://www.91kaidianbao.com/post/12178.html" title="科技" target='_blank'>科技大學”。
從東郊工業(yè)化建設到工廠撤離的半個多世紀中,從全國、全省各地匯聚而來的建設者們,構成了沙河兩岸的新移民。根據1983年金牛區(qū)政府編的《成都市金牛區(qū)地名冊》的人口數據,沙河畔一個生產大隊人數最多的只有兩千多,以此推算下來,沙河兩岸的農業(yè)人口到八十年代也還不到十萬人。而沙河沿線的工廠職工和家屬人數卻是農業(yè)人數的許多倍。一個軍工廠,少則兩三千職工,多的則達萬人以上,加上家屬就得翻倍。正是這個龐大的職工群體和他們的家屬,構成了當代東郊的新居民。
沙河作為一條從農耕文明跨入了當代工業(yè)文明的時代河流,連接的不僅是昨天與今天,歷史與未來,也是一條地理上的紐帶,團結了兩岸大大小小的工業(yè)企業(yè)。打開九十年代以前的地圖,便能清晰地看見沙河從北到南猶如銀河一般燦爛的工廠群。
沙河畔新興的工業(yè)之城,不僅給成都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也給東郊帶來了新的文化與風俗。東郊人多維度、多視野的文化視角,以及大工業(yè)所養(yǎng)成的企業(yè)精神,不僅形成了東郊工業(yè)時代最富活力的人文內涵,更極大地豐富與擴展了成都當代文化外延。
來源:《沙河風》
文字編輯:黃臣
美術編輯:黃臣
轉載請注明:文旅成華
猜你還想看
【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八大王江口沉銀【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八大王寶藏重現【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沙河中學的變遷:從貧民窟到名?!韭犔旄幕?游文旅成華】國慶游行,走過成都“天安門”【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5.23文藝大調演:成都人的文藝嘉年華【聽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華】十萬大軍治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