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謙
李謙成都電力男子技校,2019年畢業(yè)于北美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英美文學、電影傳媒專業(yè)成都電力男子技校,曾往返于中美兩地進行影像與文字的雙語創(chuàng)作成都電力男子技校,將于9月赴北京電影學院攻讀故事片導(dǎo)演專業(yè)研究生學位。
《龍族》里有句臺詞是這樣說的:有人說人會死三次成都電力男子技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成都電力男子技校;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后他在社會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2020年春天,我因美國疫情被困在家,絞盡腦汁地在編寫一個疫情下留學生意外得知家人病重但無法回家的故事。當時的我怎么也想不到,現(xiàn)實世界的生與死將會以一種出乎意料、更加沉重的方式撞擊我的生活。
7月初,我回國隔離,得知大舅去世已半月有余。
大舅生于1955年,于2020年逝世,時年65歲,但家人更愿意說他是66歲去世的,好像這樣,大舅就能在我們身邊待得久一點。
大舅于志學青年時期的一張標準照。
我知道的關(guān)于大舅的故事很多,林林總總,但大多是從母親、外婆那里聽來的。母親說,大舅因為工作表現(xiàn)出色,層層選拔,被評過“沈陽市十佳青年”的稱號。當時,她還在上高中,突然在報刊欄里的《沈陽日報》上看到了大舅的名字,于志學。電視臺的沈陽新聞也報道過,大舅還因此還上了電視。外婆說,大舅從小生得白凈,游泳比賽時,很容易從泳池里的一眾人群里認出他的身影,連教他的老師都給他起了綽號,叫“小白孩兒”。
我對大舅的直接記憶并不算多,印象最深的還是小的時候,當家里人還在寵溺地稱呼我的小名時,大舅總是對我直呼其名,讓我有種當“小大人”的感覺,這種認可讓小小孩非常滿足。所以在大舅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無法把死亡與他聯(lián)系在一起。
2018年,我回老家拍攝畢業(yè)短片,采訪過大舅。如今時隔三年,雖深知大舅已離我遠去,但再次回看這些素材,依然倍感親切。在此我謹將采訪簡要整理,以作懷念。
前排左一:我外曾祖母抱著二舅,左二:外曾祖母的姐姐抱著大舅;后排中間: 我外公外婆
大舅的少兒時期是在沈陽南站附近度過的,房子是外公作為轉(zhuǎn)業(yè)軍人安置分的,而這里也成了大舅后來的婚房。我外公1952年參軍,1954年轉(zhuǎn)業(yè)、結(jié)婚,后來又把工作辭了,回新民縣讀高中,從那兒考上了大連水產(chǎn)學校(現(xiàn)大連海事大學)。外公給大舅起名為“志學”,好像把他的一種希望寄托在大舅身上,勉勵他從小勵志學習。大舅年少時,由于外公很少回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舅在家里是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承擔起更多關(guān)照弟弟妹妹們的責任。
“小時候我是幼兒園的班長,你二舅能吃,吃完飯就在我們那個班門口一站,我就把我的飯分出來給他。小朋友都吃完了,收拾碗筷,我和幼兒園班里另外一個小孩兒送到伙房去,伙房阿姨就問我吃飽沒吃飽。她知道我把食物讓給你二舅了,她就另外給我一份。”大舅生前在采訪中回憶道。
二舅生下來身體弱,有先天性心臟病,易受人欺負。為了給他出頭,大舅打了很多架。“小時候我很能打仗,甚至有的同學家長都來對付我。他(我二舅)班里有個小流氓欺負他,我也同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找了個小流氓,威脅對方。別看你二舅小時候(身體)有病,他沒受到欺負?!?/p>
大舅和朋友們的合影。
對于外公在他成長中的缺席,大舅在采訪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印象很少,因為他很少回家?!痹谒c外公有關(guān)、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幸?;貞浿?,有一條大魚讓他印象最為深刻:“我記得小時候,是六幾年,他在自行車后座上馱回了一條三四十斤的大魚。那條大魚我們家吃了一個禮拜,大家吃得很高興。那時候他(我外公)是花了三十多塊錢買的,回家之后和你姥(我外婆)說是在單位和人釣的魚,沒花錢。你姥也挺高興,光魚白就二大碗?!被蛟S是受了外公的影響,大舅從小就愛讀書。十年動蕩中,大舅常拎著家里的菜筐去借書,一借就借一筐?!拔液苄【桶阉拇竺咂甙税说臅幢榱?,那時候都是禁書,但我有渠道能借來看,看完再送回去。(開著)黃熾燈小燈泡,一看看到半夜?!贝缶嘶貞浾f。
愛笑的大舅。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國掀起了大規(guī)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運動熱潮,“農(nóng)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972年年末,大舅初中畢業(yè),也成了上山下鄉(xiāng)中的一員?!拔覀兗椅沂抢洗?,那就是理所當然地下鄉(xiāng)。”大舅下到盤錦農(nóng)村種水稻,從選種到收割都干過,一直到1975年7月才返城。返城前,大舅面臨著回城讀技校和參與工農(nóng)兵大學學員選拔的不同選擇,于是他給家里打電話詢問意見。當時我外婆告訴他,哪個先回來就選哪個。
1979年,大舅和(未來)大舅媽的合影。
1981 年,大舅結(jié)婚。
大舅一家三口。
1975年大舅回沈陽讀技校,兩年后成為了一名工人?;謴?fù)高考后,大舅在1978年在職參加高考,但遺憾落榜,之后考上了廠子辦的、教育部備案認證的職工大學,于1982年畢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他留在廠里技術(shù)部門工作,先后在分廠技術(shù)科、廠總師辦工作,擔任工程師,參與設(shè)計圖紙、制定企業(yè)標準等等。
大舅在日本進修時期的照片。
大舅在日本進修時期的照片。
大舅在日本進修時期的照片。
改革開放后,單位引進設(shè)備,大舅被選中公派去日本進修。大舅記得,日本人對工作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素質(zhì)還很高,去那里的公共場合,比如政府部門、醫(yī)院、商場,人都很熱情。盡管如此,大舅從來都沒有過想要留在那里的念頭,“沒想留在那兒,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頭。家人都在國內(nèi),怎么能考慮在外邊。挺好那也是外邊,這點愛國之心還是有的?!?/p>
2018年我采訪大舅時的視頻截圖。
2020年五月二十三日,大舅發(fā)來消息讓我在異國他鄉(xiāng)保護好自己,可沒想到,待到我平安歸國,等到的卻是他驟然離世的訊息。
十月,大舅下葬,我隨家人回老家送他最后一程。來送大舅的人很多,從中學時代的同窗好友到一起上山下鄉(xiāng)的昔日青年,在場人無不對他的離去感到惋惜。墓碑很白,是舅媽和表哥為了愛干凈的大舅特意選的,上面照片里的大舅笑得溫和而寬厚。骨灰盛放在一個青瓷容器里,小小的,很難想象那里頭承載的人曾經(jīng)那么高大、生氣勃勃、笑聲爽朗。
【后記】
從南到北,自東向西,一個個鮮活的家庭故事,也承載著生動的年代記憶,澎湃新聞/視界征集家庭相冊中的老照片,請你說一說照片背后難忘的故事。
對于老照片的凝望,像是對于自我乃至整個家族過往的一次審視,與過去的點滴聯(lián)通,那些故事也在不知不覺中構(gòu)成了我們曾經(jīng)存在過的佐證。給予我們短暫的慰藉,也提供這一年繼續(xù)前行的電力。
愿以此著一本時代的家庭相冊。
責任編輯:梁嫣佳
校對:張亮亮